“致良知”系列解讀(一)
發(fā)布時間:2019-01-15 05:08:46
【在《2019年的工作報告》中,李學董事長指出,重山文化之魂是“致良知”,要將奮斗文化融入企業(yè)發(fā)展,在良知的指引下,自動自發(fā)的踐行奮斗者精神,彰顯奮斗價值。2019年,我們將以“致良知”的思想導入為契機,更加深入的豐富和傳播“致良知”文化,充分將“致良知”思想體現(xiàn)在企業(yè)發(fā)展的各個方面?!?
何謂“致良知”?“致良知”是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。語出《孟子·盡心上》——孟子曰:“人之所不學而能者,其良能也;所不慮而知者,其良知也。” 王陽明認為,“致知”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。這里所說的“良知”,既是道德意識,也指最高本體。良知人人具有,個個自足,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?!爸铝贾本褪菍⒘贾茝V擴充到外在事物,“致”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,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知行合一的過程,所以,“致良知”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(xiàn)遵循良知,知行合一。
王陽明,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立德、立言、立功三不朽的偉人,也是明朝最為杰出的政治家、思想家和軍事家。他的一生跌宕起伏,充滿了傳奇色彩。他的心學思想融會了儒、釋、道三家之精華,是救治當今浮躁社會的一劑清醒良藥。王陽明做學問與眾不同,他人大都認為讀書是為了求取功名,他則認為讀書是為了做圣賢。他的全部哲學思想其實都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:人怎樣才能成為圣賢?他最終給出了自己的答案,這便是“致良知”,致良知則是王陽明的心學主旨,也是最核心的哲學理論。
陽明心學對中國哲學和世界哲學的貢獻是巨大的。首先,王陽明把“良知”作為人心之本體。他認為人心不僅是知是非的知識心,而且更是知善惡的道德心。所以,人人皆可修煉成為圣賢,這其中不僅宣揚了道德理想主義的思想,而且也蘊涵了人人平等的思想觀念。
其次,王陽明認為,人固有的“良知”常被人們的肉體所產生的種種私欲所遮蔽。所以,要培養(yǎng)修為之功,克服私欲之弊,充分發(fā)揮本然的良知作用,并將良知貫徹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??梢姡蹶柮魈岢觥爸铝贾钡谋举|就是存善去惡,使心靈變得更加純凈,內心更加美好和強大。
第三,王陽明認為,知者行之始,行者知之成,知行為一體,知行不分離。從而打破了長期以來將知行相割裂的思想桎梏,打通了主觀與客觀相統(tǒng)一的橋梁和通道,在中國思想史上大力倡導了實踐主義的精神。
事實上,陽明心學不僅為中國和世界哲學思想發(fā)展做出了杰出貢獻,而且也為當今社會的健康發(fā)展提供了可貴的思想資源與價值。